“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前夕,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党委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服务学校党委构建“一融双高、三位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全环境打造学院党委“一核多元、融合共治”党建工作新体系,组织辽海历史与中华文明研究团队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团队教工党员,赴锦州和朝阳等地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党日和实地调研活动。
来自两个研究团队的教工党员先后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和朝阳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沉浸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辽宁六地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奋进伟力,以赓续中华文脉的具体实践回答好“何以中国”的时代之问。
团队教师党员分别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和朝阳博物馆同场馆管理负责人等座谈交流。双方就博物馆建设成就和最新考古发现以及学院发展概况、科研团队建设、红山文化研究与高水平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等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座谈结束后,双方达成合作意向,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了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会后,团队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和朝阳博物馆等地走访调研。调研期间,团队围绕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研究阐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人才培养“引育留用”工作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探讨,此举为后续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多年来,历史文化学院紧紧依托辽宁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辽海历史文化与旅游研究中心和中国先秦史学会辽河流域与中华文明研究中心的智库平台作用,坚持丰富和积累辽宁“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人文历史协作体创新工作案例。学院立足以文兴业,聚焦辽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辽海历史与中华文明研究,不断提高文化原创力,立体化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辽海”故事,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协同推进将辽海历史与西辽河文明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研究工作,为我省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辽师智慧和方案。
文字:徐 卓
图片:杨 晨
编辑:徐 卓
审核:杨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