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 2017-08-21 15:07:14
  • 作者: 本站编辑
  • 来源: 本站原创
  • 浏览次数:

辽宁师范大学辽海历史与旅游文化研究中心(基地)是在整合我校原校级东北考古与民族研究中心、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旅游发展研究所等优势学术科研资源的基础上于2006年6月成立的,中心主任为田广林教授,副主任为谢春山教授。现有专兼职科研人员30人,其中有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3人;办公室秘书1人,资料室秘书1人。资料室现有藏书7300余种,学术期刊40余种。

研究中心依托中国古代史省级重点学科和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设置辽海文明研究所、辽海民族与民俗研究所、辽海旅游文化研究所以及辽海历史文物馆等实体机构,形成4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和《关于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的指示精神,辽海历史与旅游文化研究中心今后较长时期的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遵循人文社会研究的内在规律,全方位探索和科学研究辽海地区历史和旅游文化的传统,为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依据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要求和标准,发挥中心现有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在辽海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研究领域展开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凝聚研究队伍,凝练研究方向,贡献出有重大原创性的优秀研究成果,培育高层次的后备研究人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研究基地的科研水平和实力,逐步扩大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形成有辐射作用的研究平台,为今后升格为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奠定必备条件。

三、主要任务

今后几年,按照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辽海历史与旅游文化研究中心将全力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开展科研工作,落实发展任务。

(一)不断奉献高水平科研成果

科研作为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重中之重。本中心将集中专兼职人员,立足辽海文明起源和演进、辽海民族与考古文化、辽海旅游文化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完成下列主要任务:

1)每年保证公开发表15—20篇学术论文,其中,每年在核心期刊发表13篇左右;力争每年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3篇;每年出版学术专著3-5部。每年确保科研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二次文献转载摘要2-3篇;每年被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转载3-5篇。

2)三年内争取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承担5-6项教育部项目,省级社科项目20项左右。同时承担10左右横向课题,为地方经济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三年累计科研经费达到100万元,横向课题经费达到30万元以上。

3)在未来的几年争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1-3项;获得省级社科奖5-10项左右。

4)争取每年有2-3项科研成果转化为辽海地区社会生产力,不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力度和广度。

(二)逐步加强培养人才的力度

培养人才是与出成果同时并重的任务,作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培养人才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1)加大基地中的后备人才的培养,三年内争取基地内的后备人才在道德品质、学历水平和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方面,都有明显改观,确保基地内40岁以下学术骨干具备博士学位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5岁以上的基地成员全部具备教授职称,独立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基地负责人成为海内外有较大学术影响的领军人物。

2)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争取在古代史、近代史和专门史以及旅游等专业,每年招收40名左右硕士研究生,每年有35名以上研究生毕业;每年保证上述专业研究生获得校级优秀论文3-5篇,三年内获得校级优秀论文9—12篇,其中3年内获得省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3篇。在如期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情况下,开展博士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

(三)持续开展各层次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当代学术进步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学术本身的内在要求。在这方面,我们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既有人员交流,又有学术沟通;既要召开学术研讨,还要进行学术讲座,展开研究成果和资料的互通有无。

1)每年召开2次左右的小型学术研讨会,三年不少于5次,其中有至少1次大型的学术研讨会;

2)每年邀请相关专业的学术名家7-10位,莅临学院业已设立的“星海讲坛”举办学术讲座;基地内的专家每年至少有5位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学。

3)每年编辑出版1-2期《辽海历史与旅游文化》,刊登中心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外界交流;在辽宁社科院《文化学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开设“红山文化”专栏等,开展学术交流;与各大学术刊物加强合作,宣传辽海历史与旅游文化研究中心,借助优势学术平台及时发布相关研究成果。

4)与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新辽海丛书”,接续历史上的“辽海丛书”,与外界开展深层次的学术对话和交流。

(四)探索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也是生产力。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对于推动基地建设,出成果、出人才,都有积极显著的作用。

1)管理体制上,采取基地主任负责制,基地主任对基地下设的各研究所、资料室、办公室全面负责,在人员聘任、科研规划、日常管理等方面行使管理权;设立设立专家委员会,对基地的重大决策行使决策权;设立学术委员会,负责基地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方向的确立。

2)规章制度方面,出台资料采购和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科研奖励制度、人员岗位管理制度等,用制度管人,靠制度成事。

(五)科学推动学科建设

在辽海历史与旅游文化研究中心现在依托的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旅游管理硕士点,以及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的基础上,完善提升现有重点学科和学位点,科学合理地推动学科建设。

1)与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共同按照国家和辽宁省的部署,积极推动国家级“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争取获得最佳效果;完善旅游管理硕士点建设,形成旅游文化、旅游企业管理等3-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创造条件申报民俗学、社会学等相关的硕士学位点。

2)提高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专业的水平,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争取早日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旅游管理专业积极争取申报省重点学科。

四、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辽海历史与旅游文化研究中心指导思想的落实,完成预定的目标和各项任务,需要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思想和组织措施

中心的党团工作,归口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党总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人员管理和学术研究之中,保证学术研究的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保持一致。形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让研究中心成为学者的共同体,学术的桥头堡。

(二)管理措施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发挥基地主任、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调动资料室、办公室和研究室主任的能动性,体现管理服务、科研优先的宗旨。

同时,积极协调好研究中心与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与学校职能部门的关心,用好用足各项与省重点基地相关的政策措施,实现管理的最优化。

(三)政策和制度保障

深入学习领会和落实辽宁省和学校有关省重点基地的人事、财务和学科政策,确保政策执行的准确、科学。

完善资料采购和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科研奖励制度、人员岗位管理等制度,保障研究基地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经费保障

除基地争取和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经费和学校拨付的办公经费之外,基地还将与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合作,获得每年不低于30万资金支持,确保日常工作和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平稳有序进行,为基地专家创造最佳的科研和生活条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简介

版权所有: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 ·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柳树南街1号 邮编:116081

辽ICP备05001365号